王献唐,初名家驹,后改名琯,号凤笙。1896年农历8月18日生于山东省日照县韩家村。1960年11月16日逝世,葬于济南万灵山下,终年六十四岁。先祖廷霖公,一生酷爱金石,师承清代著名金石家、小学家许瀚(印林)先生,造诣颇深,著有《泉币图释》、《读说文日记》等书。祖父是当地的名中医,给人看病,不收分文。穷苦病人没钱取药,都是他拿钱代取。父亲就在治学、行善的薰陶下,受到了严格的庭训,博览群书,刻苦自励,后来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考古历史学家。他从小就喜欢绘画、写字、读诗。十岁时已能背诵《唐诗三百首》,并且成了本村有名的小书画家。在他十一岁时,祖父为了使他能独立生活,让他来青岛礼贤书院求学。后来我的家庭由小康世家衰落下来,家境比较贫困了,家里给他的钱,仅够生活,没钱买书和缴学费。他只得白天上学,晚上到一家报社排字、校对,挣点报酬,维持学业。他在礼贤书院,先读完了文科,又插班德文科,十七岁卒业,因生活所迫,再无力继续求学了。1917年,他应天津《正义报》之约,赴津译德文小说。1918年,任济南《商务日报》和《山东日报》的主编。1919年,我祖父到东北采药,死在吉林。他闻讯后,痛不欲生。他在《访碑图诗》里写道:“陇头亲舍望白去,风木关山孤儿哭。芒鞋雪夜赋北征,麻衣扶榇沧海行。咫尺人天成代谢,沉沉万劫见死生。”自注:“1919年,先君见背,归榇鸡林。忽中夜苫次,悟死生无常,治宋明理学及老庄诸子,求人生真谛。又泛览西方哲学社会学书,俱不称意。成《人生之疑问》一文,为余生平思想转变绝大关键。”后来他又治佛学,由法相宗专攻唯识,又改修天台宗。这时他以商务、山东两报特派记者的身份,长居青岛。1922年,青岛从日人手中收回,他是接收青岛的代表,留任青岛督办公署的秘书。1924年,他和青岛礼贤书院校长德国人苏保志等人,发起成立“中德学社”。这个学社,是研究文学哲学的学术团体,他们翻译中国和德国的文艺、哲学等作品,促进中、德文化学术的交流。1925年,他到北京,与丁惟汾共同研究音韵、古文字,广收图书、碑帖,并和有名的学者罗振玉、王国维、叶恭绰、傅增湘等人交往,因此学识益进,写成了《两周古音表》、《幽宵古韵考》二书。1926年,任中央通讯社编辑。1927年,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,丁惟汾介绍他到南京中央党部任秘书。在这以前,他都是用王琯的名字,有一次,报纸披露了国民党内部的一些新闻,怀疑是他泄密的,因此他不辞而别,改名王献唐,发誓再不干政治方面的事。1929年8月2日,他来济南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,直至济南解放。他在图书馆工作,正适合心愿。他在诗中写道:“劫来济上心私喜,柱下守书师老耳。商盘周鼎尽网罗,断碣残碑满眼是。”从此,他立志在图书馆终其一生,研究学问,整理文献。那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及故宫博物院都曾礼聘,他都谢绝了。他决心将齐鲁学派的旗帜竖起来。他诗中说:“雄心直欲侔千古,合此四科张一军。精识吾宗古陶主(潍县陈介祺),训诂吾师西海许(日照许印林)。归来堂后更嘉簃,中天赤旭照东武(诸城赵明诚、刘喜海)。”可惜他这个整理齐鲁文献的雄心大志,未能全部实现。抗日战争开始了,在这期间,他兼任齐鲁大学教授,讲文字学和版本目录学。当时是精力充沛的中年,坐拥书城,资料来自全国各地,因此大部分著作,都是这个时期写成的。山东省立图书馆在他主持下,直到“七·七”事变,同国内外学者和有关部门,展开了广泛的极为活跃的学术交流。那时同他来往信件密切的学者,主要有:李济、傅斯年、董作宾、黄侃、黄炎培、刘半农、傅增湘、顾颉刚、唐兰、容庚、商承祚、顾实、王重民、镇江陈氏兄弟(陈帮福、陈帮怀、陈直)等。他白天为图书馆紧张地工作,还要接待川流不息的来访者。因此他大量的著作,多在深夜,有时睡下复起,捉笔急书,甚至通宵达旦,好象有永远用不完的精力。大家都劝他休息,他说:“此时不干,更待何时?”他从不知疲倦,工作或写作时,全神贯注,废寝忘食,可称得上如醉如痴。大家说他是“连生命都不顾的书呆子。”